浙江急诊
“急诊医师值班日志”为浙江急诊宗建平医生的连载系列文章,从作者的视角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急诊医生的故事,从今天起小编将和大家一起了解这个真实的急诊室。
第三十九话,破解“声东击西”的疼痛(二)
上集故事里的男青年是幸运的,而这份幸运于我又何尝不是?医生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面对的服务对象复杂,面对的疾病表现更加复杂,谁都无法保证自己次次都能火眼金睛,次次都能幸运。何况幸运这种事,从来不会一直眷顾某一个人。
今天的故事,还未起笔,心头已很压抑。
那是一个夏天的傍晚,往常一样拖班,到家天色已暗。手机铃声突然响起,医院呼叫,一位心跳呼吸停止的患者已抢救多时,请求支援。我边听电话,边往马路边冲,拦下一辆出租车,司机本来赶着去交班,一听我这头要去抢救患者,二话没说,医院赶。
大约四五十分钟后,医院,下车直奔急诊抢救室。门口挤满了家属,哭喊声、指责声充斥在过道上,还有几个家属挤在抢救室门边,透过门上那扇小小的玻璃窗,一眨不眨地盯着抢救室里的一切,嘴里一刻不停地祈祷着……
穿过过道的瞬间,人群的喧闹戛然而止。我知道我身上也许带着他们急切期盼的转机。我在如此凝重的气氛里投入了抢救。
患者,女性,46岁。一小时前在急诊留观室突发心跳呼吸停止。一个多小时,尽管该院医务人员忙得满头大汗,但患者瞳孔早已散大,毫无生命迹象。那么多年在急诊“摸爬滚打”,我很清楚眼前的一切意味着什么。只是出于对生命的尊重,对家属的宽慰,也是出于一名医生的责任,我没有犹豫。
简要回顾了患者病史:三十几个小时前,患者因右上腹疼痛来院就诊,血液检查发现有炎症(血常规:血白细胞1.1万,中性粒细胞85%),结合腹痛的症状,该院急诊医生安排了超声检查。对于腹痛,超声检查应该是最简单最有效的检查方法。结果也是在意料之中:胆囊壁粗糙,胆囊炎首先考虑。看起来,症状、检查结果呼应得合情合理,诊断自然也水到渠成。一边给予解痉、抗炎等治疗急性胆囊炎的药物,另一边,由于住院部暂时没床位,就安排在急诊留观室留观。家属觉得患者病情也不至于要到住院的程度,同意留观。当时他们觉得,观察2天肯定就可以回家了。
谁都没想到,三十几个小时以后,她倒下了,再也没有醒来……
我们的努力,注定是无法改写故事的结局的。接下来就是漫长的与患者家属沟通、解释的过程。然而,对于一个年轻生命的溘然离世,一切的语言于家属而言都是苍白无力。三个多小时后,患方初步接受了亲人离去的事实,我才稍感安心地离开。回家时,早已饿得头晕眼花,却丝毫没有食欲。
头顶着素洁的月光,满腹惋惜与思索: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个病例,值得我们吸取什么教训?
我以为,这个病例是有遗憾的。为何在接诊时及后续30多个小时的留观过程中,都没有想过给患者做一个心电图?我的这个想法,是有依据的。
当年,上海某医科大学一位教授,自认为由于工作太忙太累引起左牙痛,去急诊室。接诊的急诊值班医生是他的学生,听了老师的描述,给他开了点消炎和止痛药物。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两个小时后,这位教授突然倒地,心跳呼吸停止。万幸的是,在他倒地的第一时间,有人实施了心肺复苏,挽回了他的生命,事后诊断发现老教授得了急性心肌梗死。老教授是得救了,但接诊的值班医生也就是他的学生,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备受同事同行的批评、责备,心理上留下了无法抹去的阴影。最后,无奈的他离开了上海这家多少医院,离开了付出多少心血换来的医生这个职业。到底是不是诊疗上的失误,还是由于年轻经验不足、考虑不周,但最终都断送了一个年轻医生的从医之路。现在想来,不免让人觉得无奈痛心。
我无法肯定本例中的女患者也一定是急性心肌梗死,但如此突如其来的死亡却让人不得不怀疑,这又是一例“声东击西”的腹痛,表现在腹部疼痛,其实问题在心脏。急性心肌梗塞很多时候表现很不典型,这在医学教科书上提到过,遇到牙痛、腹痛、乏力甚至左上肢疼痛等,都要当心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遗憾的是,这例患者没有心电图检查,所有的原因都已无从追溯。只有在扼腕痛惜中,挖掘能为自己所吸取的教训。
和生命打交道的工作,幸运与否的结局,不是生,就是死,没有其它。
就这一张薄薄的心电图单,教训还不够大吗?
评注:
急诊心肌梗死患者常会表现为牙痛、腹痛、乏力甚至左上肢疼痛等,所以,当这样的症状出现时,作为医生,必须要引起重视,为了避免漏诊,一定记住做一个心电图,有时还需要复查,因为急性心梗不一定在早期就有心电图的表现。如果你是一位公众,如果医务人员要求您多次做心电图,希望多多理解、配合。
本例病例还有一个经验教训,B超报告的结论是:胆囊壁粗糙,胆囊炎首先考虑,就一定只是胆囊炎吗?
点击文章上方蓝色中国急救医学杂志文字或扫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