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切除术是胆道外科最常见的手术。自年Lengenbuch行首例胆囊切除术以来,迄今已一百多年的历史。大多数情况下手术后远期效果比较满意。适用于各种急、慢性胆囊炎、有症状的胆囊结石、胆囊隆起性病变等。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目前是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主要术式。这种手术的优点就是创伤比较小,手术的时间比较短,术中出血量比较少,更利于精细的解剖,术后的并发症相对比较少,相比于传统的开腹手术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
胆囊小知识胆囊位于右侧肋骨下缘,肝脏的后面,是一个中空的囊袋状器官。
胆囊和胆道系统的功能:
(1)储存胆汁:一个饥饿的人(即非消化期间),胆汁储存在胆囊内,当消化需要的时候,再由胆囊排出,所以胆囊被称为“胆汁仓库”。同时又起到缓冲胆道压力的作用。
(2)浓缩胆汁:金黄色碱性肝胆汁中的大部分水和电解质,由胆囊黏膜吸收返回到血液,留下胆汁中有效成分储存在胆囊内,变成棕黄色或墨绿色呈弱酸性的胆囊胆汁。
(3)分泌粘液:胆囊黏膜每天能分泌稠厚的黏液20ml,保护胆道黏膜,不受浓缩胆汁的侵蚀和溶解。
(4)排空:进食3~5min后,食物经十二指肠,刺激十二指肠黏膜,产生一种激素叫缩胆囊素,使胆囊收缩,将胆囊内胆汁立即排入十二指肠,以助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在排出胆汁同时,也将胆道内的细菌与胆汁一起排出体外。一般讲,进食脂肪半小时,胆囊即可排空。
这六类胆囊是“留不得”的。
胆囊虽然是一个重要的消化器官,但如果胆囊出现了严重的病变,就有必要切除,否则会带来更加严重的后果。而有些人说的“切了胆以后胆子就小了,就没有胆量了”,这也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像以下这六种情况下,胆囊就是“留不得”的,需要进行胆囊切除。
01曾反复发作胆囊炎的胆囊
胆囊炎的发作大部分是因为胆囊结石的存在堵住了胆囊出口,导致胆囊里的胆汁不能顺利排出,而把胆囊“憋大”,导致胆囊炎。此外,还有很小的一部分胆囊可以在没有结石的情况下发炎,称之为无结石性胆囊炎。
无论有没有结石,反复发作胆囊炎的结石都是要不得的,因为胆囊炎反复发作,要减少发作就需要少吃油腻,而有些病人在每天喝小米粥的情况下仍因为胆囊炎反复住院,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另一方面,胆囊炎症的反复发作导致胆囊壁逐渐增厚,加之结石反复摩擦胆囊壁,会增加胆囊癌的发生几率。
02可能或曾经引发胆管结石的胆囊
胆囊炎的发生是因为结石堵在了胆囊出口,这些结石都是比较大的结石,而小一些的结石则可以顺利流出胆囊,然后堵在胆总管中。这时,无论是肝脏分泌的胆汁,还是胆囊储存的胆汁,都无法流入小肠,那么这些胆汁就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路是返回胆囊,导致胆囊增大发炎,另一条路则是返回肝脏,然后通过肝脏里的细小胆管进入血液,导致人全身的皮肤眼睛发黄,称为“梗阻性黄疸”。
当然,胆总管结石首先导致的还是胆管炎,不同于胆囊炎,胆管炎常常导致高烧,甚至休克。一次胆总管结石发作可能只是胆囊里的一颗小结石落入了胆管,而这类病人胆囊内往往含有大量小结石,这些结石都可能再次落入胆管诱发胆管炎,因此,想要避免胆总管结石的反复发作,切除胆囊这个“结石仓库”才是根本。
03可能或曾经引发胆源性胰腺炎的胆囊
大的结石堵在胆囊出口,小一点的堵在胆总管,那么更小的呢?
这样的结石称为“泥沙样结石”,它们可以顺利达到胆总管的开口,而胆总管的开口在十二指肠,旁边紧挨着的就是胰腺管道胰管的开口,于是,接下来这些很小的结石可以更加“顺利”的进入胰管,诱发“胆源性胰腺炎”,显而易见,这类泥沙样结石的胆囊更是要不得。
04无功能的胆囊
一些病人虽然没有过胆囊炎发作,但是胆囊里已经全是结石(充满型结石),胆汁很少或几乎没有;或是由于胆囊壁过度增生增厚,导致胆囊腔几乎消失(胆囊腺肌症)。对于这两种情况,由于胆囊几乎没有胆汁可以进入,胆囊没有了储存浓缩胆汁的功能,成为了“无功能胆囊”,若是继续留着,还可能会导致胆囊癌变,得不偿失。
05有息肉的胆囊
并不是所有的胆囊息肉都需要切除胆囊。胆囊多发息肉,单发息肉直径小于1cm、有蒂等情况往往提示良性病变,定期复查腹部超声即可。一般来说,胆囊单发息肉,直径大于1cm,宽基地,或胆囊息肉随访过程中增大者,才是要切除胆囊的信号。
06高度怀疑恶变的胆囊
这个不用多说,对于怀疑或确定为恶性的胆囊病变,情况允许的话,当然是“能切就切”。
第一时间给你健康资讯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