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说孩子胆小,不敢跟人打招呼,更不知道怎么融入小伙伴群体,问我该怎么办。说真的,我没有直接对付胆小的灵丹妙药。我们倒不妨逆向思考,为什么孩子会胆小?
孩子的恐惧
孩子胆小的背后,通常都隐藏着恐惧。恐惧的感觉是怎样培养出来的呢?在我看来,至少有两个原因:对孩子的轻视和我们内心的恐惧。
说到对孩子的轻视,有必要反省我们的儿童观。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习惯性地轻视孩子的价值。很多父母在童年里都曾经被不公平地对待。比如,我们参与大人的话题时,大人会强势地说:“你一个小孩儿懂什么?闭嘴!”我们的要求也常常不被尊重。
因此孩子在说话做事之前,总是要评估一下可能的后果,如果感觉会遭到训斥,就选择沉默。如果我们认真回想当初,会记得我们也曾经为此失落沮丧。当我们成为父母,却不同程度地复制了父辈的儿童观。
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许多人轻视孩子的倾向非常明显,对待孩子的思维方式也像当年父母对待我们一样。有的人轻视孩子的倾向非常隐蔽,甚至许多人觉得自己很重视孩子。其实他们实际上重视的是孩子的表现,轻视孩子这个人。
这样的重视只是重视结果,重视孩子是否符合我们的期望,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和需要。这样做是将孩子“工具化”,所以许多孩子会抗议:“你的眼里只有作业没有我。”被轻视的感觉会直接伤害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孩子会感觉自己无足轻重,仿佛自己的存在就是个错误,因此会表现出过低的自我价值感,没有信心,在他人面前显得胆小拘谨。
孩子被轻视也妨碍孩子客观地看待自己和他人,心理上会有“我小你大”的模式——觉得别人好,自己不好,认为别人无法超越,总是仰视他人。
给孩子最大限度的自由,同时也要学会坦然拒绝孩子。我们践行尊重的理念,却常常走入放纵的误区,把拒绝孩子等同于对孩子的不尊重。事实上这是对尊重的最大误解。单纯的拒绝不会伤害孩子,父母用负面情绪谴责孩子的要求,才是真正的伤害。
如果我们总是拒绝孩子、忽视孩子、挖苦孩子、训斥孩子,孩子就会有一种感觉:大人总是嫌我麻烦,不喜欢我。没人愿意听我讲话,我说话会遭到批评,没有人陪我玩,我很孤独。大人都是自私的家伙,总是为难我,一点儿也不友好,我得躲远点……
如果我们在家里接纳孩子,重视孩子,认真倾听孩子,全身心陪伴他们,孩子就会是另外一种感觉:大人很喜欢我,会认真听我的话。大人重视我的要求,当我遇到困难,大人愿意提供帮助,愿意花时间陪伴我。我和他们在一起很快乐……
我们在家里提供一个安全的人际环境,孩子就觉得这个世界是安全的,很容易融入其他群体;如果在家庭中总是遭遇拒绝与冷漠,孩子就会觉得这个世界不安全,在不安中,孩子就显得很胆小。
通常孩子会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习得一个模式,并且会带着这个模式周游世界。我们对孩子好,世界便对孩子好,这是一个人的终身财富,也是亲人能给予孩子的最深刻的祝福。
E
N
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