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不属于癌病的临床表现的是
A.肿块逐渐增大
B.肿块表面高低不平
C.肿块质地柔软
D.消瘦并进行性加重
E.伴发热、乏力
2.关于癌病的病因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素体内虚
B.六淫邪毒
C.饮食失调
D.内伤七情
E.误治失治
3.肺癌的病理因素主要为
A.风火痰瘀
B.痰瘀郁热
C.痰气瘀阻
D.火郁痰瘀
E.湿热瘀毒
4.癌病的辨证要点中应首先辨别
A.病期
B.正虚
C.虚实
D.邪实
E.病位
5.癌病之气郁痰瘀证的代表方剂是
A.柴胡疏肝散
B.越鞠丸合化积丸
C.膈下逐瘀汤
D.血府逐瘀汤
E.柴胡疏肝散合六君子汤
答案解析
1.C
癌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以肿块逐渐增大、表面高低不平、质地坚硬,时有疼痛,常伴发热、乏力、纳差、消瘦并进行性加重等为主。
2.E
癌病的病因主要有素体内虚、六淫邪毒、饮食失调、内伤七情。
3.B
不同癌病的病理因素各有特性。如脑瘤常以风火痰瘀上蒙清阳为主,肺癌则多属痰瘀郁热,食道癌、胃癌多属痰气瘀阻,甲状腺癌多属火郁痰瘀,肝癌、胆囊癌多属湿热瘀毒,大肠癌多湿浊瘀滞,肾癌、膀胱癌多为湿热浊瘀。
4.A
癌病的辨证中宜首辨病期。早期以邪实为主;中期,正虚渐甚;晚期以正衰为主。其次辨正虚。最后辨邪实。
5.B
癌病之气郁痰瘀证的代表方剂是越鞠丸合化积丸加减。常用药有香附、苍术、川芎、栀子、神曲、三棱、莪术、海浮石、香附、槟榔、瓦楞子、五灵脂等。
细目八癌病
要点一概述
癌病是多种恶性肿瘤的总称,以脏腑组织发生异常增生为其基本特征,临床表现主要为肿块逐渐增大、表面高低不平、质地坚硬,时有疼痛,常伴发热、乏力、纳差、消瘦并进行性加重为主症的疾病。
要点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素体内虚、六淫邪毒、饮食失调、内伤七情。
(二)病机
癌病的基本病机是正气亏虚,脏腑功能失调,气机郁滞,痰瘀酿毒久羁而成有形之肿块。
病理性质为标实本虚、虚实夹杂,常见全身属虚而局部属实。发病初期,邪毒偏胜而正虚不显;中晚期由于癌毒耗伤人体气血津液,多出现气虚、阴伤、气血亏虚或阴阳两虚等。
主要病理因素为气郁、痰浊、湿阻、血瘀、毒聚(热毒、寒毒)。不同癌病的病理因素各有特性,如脑瘤常以风火痰瘀上蒙清阳为主,肺癌则多属痰瘀郁热,食道癌、胃癌多属痰气瘀阻,甲状腺癌多属火郁痰瘀,肝癌、胆囊癌多属湿热瘀毒,大肠癌多湿浊瘀滞,肾癌、膀胱癌多为湿热浊瘀。
癌病不同,病位亦不同。如脑瘤病位在脑,肺癌病位在肺,大肠癌病位在肠,肾癌及膀胱癌病位在肾与膀胱等。由于肝藏血,主疏泄,条达气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肾藏精、藏元阴元阳。因此各种癌病都与肝、脾、肾三胜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要点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癌病中晚期可出现相关特异性证候表现。由于肿瘤部位不同而主症各异。
脑瘤患者常以头痛、呕吐、视力障碍、肢体活动不利为主;肺癌患者以顽固性干咳或痰中带血,以及胸痛、气急、发热多见;肝癌患者可见右胁疼痛、乏力、纳差、黄疽等;大肠癌患者可有大便习惯改变,如腹泻或便秘等;肾癌患者可有腰部不适、尿血等。
2.病变局部可有坚硬、表面不平的肿块,肿块进行性增大,伴乏力、纳差、疼痛,或不明原因发热及消瘦,并进行性加重,多为癌病诊断的主要参考依据。
(二)鉴别诊断
1.癌病与良性肿瘤:
良性肿瘤生长缓慢,皮肤无改变,除皮脂腺囊肿外,与皮肤无粘连,肿块表面光滑,与周围不粘连,边界清,活动度好,一般质地较软,一般无症状,肿瘤体积较大或发生于特殊部位,可产生压迫症状。
癌病生长较快,常与皮肤粘连,凹陷或形成溃疡,肿块表面粗糙,无包膜,常与周围或皮肤粘连,活动度差或固定,质硬,无弹性,早期症状隐匿,可出现不明原因的消瘦、发热、出血,或发病部位的相应症状。
要点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首选辨病期。早期以邪实为主,痰湿、气滞、血瘀与毒聚互结成癌块,正虚不显;中期,正虚渐甚,癌块增大、变硬,侵及范围增大;晚期以正衰为主,正气消残,邪气侵凌范围广泛,或有远处转移,呈大虚大实状态。
其次辨正虚。辨气虚,证候特点为咳喘无力,短气,动则加重,声音低怯,神疲体倦等。辨血虚,证候特点为面黄无华,口唇淡白,疲劳,眼睑苍白,舌淡,脉细等。辨阴虚,证候特点为干咳或痰少,口咽干燥,形体消瘦,舌红少津,脉细数等。辨阳虚,证候特点为形寒怕冷,肢端清凉,面色晚白,小便清长,舌淡胖有齿印,脉沉细。
最后辨邪实。辨气郁,以情志抑郁,或性情急躁,胁肋胀痛,或胸闷等为证候特点。辨痰浊,以咳嗽咳痰,固定部位肿物质地不甚坚硬,形体肥胖等为证候特点。辨湿浊,以口黏,身重,苔厚浊腻。大便溏烂不爽等为证候特点。辨瘀血,以固定部位肿块,疼痛,出血,发绀,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等为证候特点。辨热毒,以发热,口苦,口干多饮,大便干结,体表癌病局部红肿灼热等为证候特点。辨寒毒,以畏寒怕冷,脘腹冷痛,便溏,小便清长,面色晦暗等为证候特点。
(二)治疗原则
癌病的基本治疗原则为扶正祛邪,攻补兼施。
扶正分别采用补气、养血、滋阴、温阳;祛邪采用理气、除湿、化痰、祛瘀、解毒(热毒、寒毒)、软坚散结等法,并结合所在病位及肿瘤性质,适当配伍有抗肿瘤作用的中药,综合治疗。
(三)证治分类
1.气郁痰瘀证
证候:胸膈痞闷,脘腹胀满,或胀痛不适,或隐痛或刺痛,善太息,神疲乏力,纳呆食少,便溏,呕血,黑便,或咳嗽咳痰,痰质稠黏,痰白或黄白相兼,舌苔薄腻,质暗隐紫,脉弦或细涩。
证机概要:气机郁滞,痰瘀交阻。
治法:行气解郁,化痰祛瘀。
代表方:越鞠丸合化积丸加减。
常用药:香附、苍术、川芎、栀子、神曲、三棱、莪术、阿魏、海浮石、香附、槟榔、苏木、瓦楞子、五灵脂。
加减:若以气郁为主者,加柴胡、白芍、郁金、枳壳、八月札;痰湿重者,合用六君子汤加石菖蒲、白芥子、苏子、竹茹、全瓜蒌;如疼痛较明显者,加郁金、延胡索、五灵脂、石见穿;肿块明显者,加鳖甲、炮山甲、海藻、浙贝母、土鳖虫。
编辑:神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