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胆囊炎症状
胆囊壁毛糙
胆囊壁增厚
胆囊炎危害
胆囊小息肉
胆囊炎检查

超声伪像

超声伪像

本文所述多为灰阶超声伪像,彩色多普勒伪像和超声造影伪像见下一篇推文。

一、概述

超声在人体传播过程中,因为超声波的物理特性、人体不同组织的差异性、仪器性能以及操作者的探查技术等因素,使显示的超声图像与其正常解剖图像显示的有所差异,即超声伪像。简单的说,就是声像图中的信息有所增添、减少或者失真。因此必须识别,以免误诊。

二、常见的灰阶超声伪像

(一)、多次反射

包括混响效应和振铃效应。

1.混响效应

当声束在扫查体内平滑大界面时,部分反射回去的声波不被探头接收,于是又从探头的界面再次反射回人体内,如此往返。

多见于膀胱、胆囊、大囊肿等等的前壁,常常被误诊为壁增厚、分泌物及肿瘤等。但是也因此会使前壁的病变如胆囊隆起性病变、膀胱癌漏诊。

2.振铃效应

在软组织与含气组织(肺、胃肠道等)交界处,界面前后声特性阻抗相差悬殊,声波几乎全部反射,不能透入第二介质。此时声波在此界面和探头反射面之间往返振荡,形成有一定间距的多次反射,或为杂乱的强反射。例如在扫查金属异物、金属节育器等其后方见一束由宽变窄似彗星尾状的光亮回声,称为彗尾征,也称为振铃现象。也可见于胆囊壁上的胆固醇结晶。

克服多次反射所产生的图像伪差方法:

①涂以充足的耦合剂,使探头与皮肤紧密接触;

②增加近区抑制,表浅部位可加用水囊或耦合块,尽量中区成像;

③适当加压并改变声束投射方向和角度。

(二)、镜像效应

声束遇到大而光滑的界(镜)面时,反射回声如测及离“镜面”较接近的靶目标后,按入射途径反射回探头。在声像图上显示与靶目标相似的图像。但实际上,“镜面”近场(浅部)为实影,远场(深部)为伪像(镜像)。

改变扫查部位和角度,变化声束投射方向,即可识别。

(三)、侧壁失落效应

当扫查圆形或类圆形“占位”时,因为入射角相对于侧壁过大,使反射束无法返回探头、无法被接收,从而产生回声失落现象,致使在声像图上不能显示侧壁。

多见于囊肿和血管的侧壁,细管状结构的横断面声像图常表现为无侧壁的“小等号”(=)。

改变扫查角度或方向可以减少或消除这种伪差。

(四)、旁瓣效应

旁瓣效应即第一旁瓣成像重叠效应,是探头声束的剖面中,主瓣以外的声束回声。主瓣一般处于声源中心,主瓣周围具有对称分布的小瓣称旁瓣。旁瓣声轴与主轴间形成大小不同的角度,主瓣在扫查成像时,旁瓣亦可同时成像,与主瓣图像重叠形成复杂的图像伪差。

旁瓣伪差常在显示子宫、胆囊、横膈等处发生,声束遇到过高的反射体时,可出现披纱征,如充盈膀胱暗区内或结石前缘“狗耳”状弧状线条,胆囊腔内“披纱”状回声等,适当降低增益可使伪差减少。

(五)、部分容积效应

也称为声束厚度效应。即超声断面所显示的图像是该断层容积中一定厚度范围内信息的叠加,其厚度等于探头声束的宽度,扫描声束愈宽,断层容积中信息重叠现象愈严重。

当探测目标体积径线小于声束宽度,或者虽大于束宽但部分处于声束内时,则目标回声与周围组织的回声重叠,产生部分容积效应,造成图像所显示的相互结构关系失真或混淆。

声束厚度效应可导致临床超声测量方面的误差,也可能将器官外反射物误认为器官内病理改变,易将弧形或圆形薄壁误认为异常回声。例如:

①正常腹部大血管、肝外胆管、肾盂和肝、肾小囊肿,因部分容积效应常可显示内部出现细小光点。出现类似血栓、胆管炎、肾盂炎以及囊内出血、感染的图像伪差。

②胆囊纵断扫查时,部分含气的十二指肠断面有时与胆囊长轴断面部分重叠,产生胆囊内结石假象。

③超声引导穿刺时,可将位于靶目标边缘的穿刺针显示为已进人靶内的假象。

④对小病变宽度测量比厚度测量的精确度低。

上述情况在操作中应做纵、横相互垂直断面,并侧动探头,改变声束方向,从不同角度观察对比,可以鉴别。

(六)、后壁增强效应

见于充满液体的膀胱、囊肿、脓肿等,是鉴别囊、实性肿物的标志之一。

声束传播过程中随深度的增加而不断衰减,图像显示由浅入深逐渐暗淡。为了使图像深浅部位显示均匀,超声诊断仪均设有深度增益补偿(DGC)调节系统。在常规调节的DGC系统下,断面中透声性好的结构或病变声衰减甚小的区域,与周围组织相比则补偿过大,成为“过补偿”区,其后壁亦因补偿过高而回声增强,称为后壁增强效应,但其后方须有足够的散射体存在方可显示。

(七)、声影

声影是声束通过较大声衰减结构时,声能被大量吸收、回声急剧减弱所形成。表现在强回声后方平直条状衰减暗区。见于高反射、高吸收系数的物体,如气体、骨骼、结石、钙化、瘢痕的后方。

(八)、悬浮粒子效应

扫查含液性病灶时,目标内流体中悬浮粒子的散射作用,可产生弥散性回声增强,造成图像伪差,引起检查者对病灶物理性质的判断失误。如肝脓疡、卵巢巧克力囊肿内陈旧积血,胆囊内胆汁浓缩时,均有可能因悬浮粒子效应而误为实质性病变。

参考文献

[1]吴乃森.腹部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学.第2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第4版.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nnanbi.com/dnbmc/107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